在骆世明看来,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
骆世明认为,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骆世明举了许多利用生物多样性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例子。比如,贵州省从江县的少数民族,经常在稻田里养鸭。“鸭吃农田里的杂草和有害动物,粪便回田又成为作物的肥料。鸭可刺激水稻,减少甲烷排放,还可使水稻矮化,减少倒伏”。
河北省枣强县农民安金磊种了40亩地,连续10年不施化肥农药,使用有机肥。2004年当地暴发棉花枯黄萎病,很多棉田绝收,但他的田却达到亩产400斤。骆世明特别用幻灯显示了安金磊的“生态棉田”:棉田中心种一点小米,在棉花外围种一圈玉米,玉米外再种一圈芝麻。“种小米是为了引鸟吃粟吃害虫,种玉米是为了引诱飞蛾,种芝麻是为了驱赶蚜虫。这些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棉花的生长。”
骆世明还特别提到了遗传多样性的问题。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所利用的雄性不育基因,就是从野生稻中首次发现的,并且成功转移到了栽培稻种中。如果作物的遗传背景比较丰富,就不容易退化,而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缓冲能力都比较强。在工业化农业生产阶段,品种选育的遗传背景过于单一,其大面积推广又排斥了其他品种。遗传的单一化有什么危害?骆世明举例说:“欧洲的马铃薯是1570年从美洲引进的,当时只引进了少数几个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1846年在爱尔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由于基因相近纷纷被感染,减产一半。”
现实情况也非常令人担忧。斯里兰卡1959年有2000个品种的水稻,目前存量不足100个;印度尼西亚的水稻品种也减少了74%;当前美国小麦的9个品种竟占了全部小麦品种的50%。骆世明继续举例:1903年美国登记的蔬菜品种到1983年大幅减少,芦笋由46种减为1种,胡萝卜由288种减为21种,莴苣由497种减为36种,菜豆由578种减为32种……在中国,专家对我国华南地区1959—2005年间选育的籼稻品种谱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品种的亲本主要从14个农家品种或国外引进品种衍生而来,影响最大的亲本是南特号、胜利籼、广西矮仔占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IR8,现代品种大部分来源于这4个种。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刻不容缓。骆世明强调,这不仅是为了生物多样性本身,也是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