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人 :
- 地址 :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781号
- 邮编 : 201203
- 所在区域 : 上海
- 电话 : 点击查看
- 传真 : 点击查看
- 邮箱 : qzou@invabio.com
目前公司现有人的、大鼠、小鼠的IPS细胞。
上海英为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慢病毒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公司已经成功开 发出iPS慢病毒系统试剂盒。 1. iPS慢病毒系统试剂盒:包含有人SOX-2,OCT-4,NANOG,C-MYC,KLF-4,LIN-28 六个因子的病毒,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的四个或6个病毒,目前该试剂 盒已经为很多客户所选择并得到良好的反馈,另外公司提供全套制备IPS的技术服务, 公司已经为客户成功制备了人的、大鼠和小鼠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2. 另外客户可以单独购买干细胞培养基或滋养层细胞(MEF、HEF等)。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的发展 多能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分化成三个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能力的细胞。 以前的观点认为分化的细胞是不能逆分化的,克隆羊多莉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观点, 但是这种采用体细胞核转移(SCNT)技术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发展非常缓慢。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技术是近两年出现的新的 逆转体细胞命运,使其逆分化成为多能干细胞的技术。[1-4]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Shinya Yamanaka教授將四种基因Oct4、Sox2、c-Myc、Klf4 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移植到老鼠已经分化的成纤维细胞,发现一段时间后能形成胚 胎干细胞样的克隆,通过筛选和功能鉴定,表明具有胚胎干细胞特征。但当时这种 细胞没有形成嵌合体老鼠,因此当时对他的实验结果有些争议,也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5] 2007年,情况发生了改变,由thomson和日本科学家yamanaka分别在 07年11月份的science和cell上发表各自的研究结果,两个小组均采用逆转录病毒作 为载体将四个基因转入皮肤细胞,区别在于取材和基因的不同,日本人用的是一名妇 女的脸部皮肤基因包括Oct3/4、Sox2、c-Myc、Klf4, thomson采用的是新生儿的包 皮细胞基因包括Oct3/4、Sox2, Nanog和lin28,移入四个基因后细胞发生了再编程 (reprograming),形成多能干细胞,从而能发育成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脑,心脏, 血管等220多种组织。[6, 7] 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包括B淋巴等多种细胞来源的iPS细胞,在技术上已经比 较成熟。[8-11] iPS技术对于干细胞研究的意义 利用病人的体细胞逆分化成干细胞具有重要意义,10年前Wilmut通过体细胞核转移 (SCNT)技术培育出世界上首例哺乳动物-多莉羊,震惊世界,多莉羊的出现使使 治疗性克隆的概念有了实质性的成果,在理论上可以将病人体细胞细胞核替换受精卵 母细胞的核,受精卵能继续发育并形成囊胚等,从而得到病人来源的胚胎干细胞。通 过定向诱导分化,使其发育成特定的治疗细胞,这一技术已经克隆出了各种动物,甚 至在07年用这种方法复制了灵长类动物猕猴的胚胎,但是这些胚胎移植到母猕猴子宫 内使其受孕,但并没有产下幼崽。[12] 到目前为止没有在人受精卵中成功的确证。体 细胞核移植技术形成胚胎和个体发育的低效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甚至多莉羊之父 Wilmut都开始质疑其在应用前景。2007年,Wilmut决定放弃这种技术,转向支持由 日本科学家Yamanaka建立的皮肤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iPS)。这一技术在形 成胚胎和个体发育的效率上也明显优于SCNT. Wilmut认为iPS技术效率更高,可操作 性更强。 在iPS出现之前,已经有三种类似的技术,体细胞核转移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体细胞 与多能干细胞融合的方法及利用多能干细胞提取物诱导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的技术不 成熟,效率很低,因此无法应用。iPS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多能干细胞来源,这项 重大突破将可避开从人类胚胎中取得干细胞的伦理道德争议,同时也可以提供足量的用 于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多能干细胞,科学界认为这项成就犹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Takahashi, K.,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fibroblast cultures. Nat Protoc, 2007. 2(12): p. 3081-9. 2. Yamanaka, S., Strategie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generation of patient -specific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ell Stem Cell, 2007. 1(1): p. 39-49. 3. 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fibroblasts by four transcription factors. Cell Prolif, 2008. 41 Suppl 1: p. 51-6. 4. Yamanaka, S. and K. Takahashi,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fibroblast cultures]. Tanpakushitsu Kakusan Koso, 2006. 51(15): p. 2346-51. 5. Takahashi, K. and S. Yamanaka,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2006. 126(4): p. 663-76. 6. Takahashi, K., et 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2007. 131(5): p. 861-72. 7. Yu, J., 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 Science, 2007. 318(5858): p. 1917-20. 8. Liao, J., et al., Enhanced efficiency of generating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s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 by a combination of six transcription factors. Cell Res, 2008. 18(5): p. 600-3. 9. Lowry, W.E., et al., Generation of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dermal fibroblast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105(8): p. 2883-8. 10. Nakagawa, M., et al.,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out Myc from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 Nat Biotechnol, 2008. 26(1): p. 101-6. 11. Okita, K., T. Ichisaka, and S. Yamanaka, Generation of germline-competent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2007. 448(7151): p. 313-7. 12. Byrne, J.A., et al., Producing primate embryonic stem cell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Nature, 2007. 450(7169): p. 497-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