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的《Science》的In Depth栏目,有一篇题目《一种新的癌症免疫疗法遭受挫折》的文章,作者Ken Garber就上个月美国Incyte公司一项很有希望的癌症免疫治疗药物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失败做出分析,并对该领域近年近乎疯狂的非理性发展提出质疑。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该药物旨在通过阻断一个被称为吲哚胺(2,3) - 二氧化物酶(IDO)的酶,从而激发人体自身的癌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尽管已有科学家,比如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神经免疫学家Michael Platten就认为,“围绕IDO酶的随机临床试验推进的速度过快了,因为我们目前对该酶的认识仍然还只是一个黑盒子。(即:对这个蛋白质的作用机理还不是完全清楚)”
如笔者在《PC膜片钳到NMT非损伤微测技术(2)》中的联想部分指出的,生物体是多维的立体时空结构,生命活动和生理现象会发生在不同的时空尺度。试图单凭某(几)个基因或者蛋白质来解决类似于癌症这样的系统性,特别是组织生长发育相关的疾病,自然成功的概率会非常低。
前两年在一次国际航班上偶然看到一个纪录片,内容是国际上一些多年从事癌症基因疗法的科学家,一致认为人类半个多世纪的,寻找癌症疾病开关基因的努力基本上是付诸东流了。美国一个基因测序设备公司,前些年连年亏损,最后出售给了一个中国生物测序公司,很有可能就是业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后做出的本能商业反应。
此次临床试验失败,迅速在整个制药行业引起了连锁效应。已有另外三家围绕IDO药物研发的公司已经取消,暂停或缩小了他们的III期临床试验规模。虽然,现在断言围绕单个蛋白质水平的药物研发会很快步基因药物研发后尘,还为时尚早,但是就笔者在美国和中国,从两国科学家们对科学仪器追求的趋势来看,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对相关基因/蛋白质功能的研究:
第一,不能只停留在细胞水平;
第二,组织水平的活体/在体研究必不可少;
第三,目标基因/蛋白质与相关基因/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互联网机制’的研究,将是未来的重点。
(来自于:旭月生物功能研究院::BIO201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报告。图释:左图-某大企业人事经理对一个膀大腰圆的男子说,根据您的DNA检测结果,您更像是一位93岁的中国妇女,但我们公司的这份工作需要托举重物,因此我们很遗憾地告诉您,我们不能雇佣您。右图-没有活体水平生理功能上的最后鉴定,DNA/RNA/蛋白质的工作就没有落实。) 人类想尽快寻找到治愈各种疾病的迫切心态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欲速则不达。忽视了生物体的多维度,多时空的类似‘互联网机制’的特点,将某一种疾病同人体整体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研发的思路,似乎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了。 这里敏感的读者是不是还似乎嗅到了一丝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味道?!
旭月版权所有,转载注明出处.